开云体育,开云体育官方网站,开云体育APP下载
除此之外,Z Fold6 的耐用性也超出了我的预期。相比起曾经第一代 Galaxy Fold 堪称灾难的首发事故,我觉得可以不负责任的宣称一句:在 2024 年,耐用度可以不再是购买折叠屏的首要考量之一了。因为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我对这台 Z Fold6 可以说没有任何特殊照顾,除了最初一周尝试了一些手感糟糕的保护壳之外,后续一直都是裸机使用,既在酒吧的桌子上磕过,也在港铁的地板上砸过。基本上我怎么使用左口袋里的 iPhone 就怎么使用右口袋里的 Z Fold6 ,在硬件的可靠程度方面是绝对没有拖后腿的。
店里取货的时候,还是被店员问及了一个灵魂问题,那就是是否要购买 DJI Care。作为一个成熟的消费者,我还是给了他一个既不确认也不否认的答案,那就是:我有多长时间做这个决定?在店员给我的答复是一个月的时候,我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至少我还有些时间再考虑这个问题。当然,最后我还是购买了DJI Care,原因是我对于云台这个脆弱的东西实在是不抱有太大的信心,以及这个屏幕是不是会因为我的手滑而直接抢地而亡。
我是一个吃饭基本不会看手机或者刷视频的人,吃饭在我看来,更重要地是享受当下美食带给我的味觉盛筵。清晨是我入脑知识吸收最高效的时段,基于不爱看手机吃饭但又想学点习的需求,居家早餐(即不打扰到其他人的情况)时用 Apple Watch 原生「Podcast」应用来播放播客,已成为我这几个月以来的习惯。不管是打算听英文播客来磨耳朵,还是通过一些生活方式或科技趋势来短暂获取新资讯,外放音频功能配合可调节倍速的小细节让体验更完美。
如果你恰好和我一样使用的是米奇表盘,点击表盘米奇就会为你报时,亲切地问候「早上好,朋友」。电动车通勤常常会出现卡点打卡的问题,再加上懒得早出门,每次离公司还有几个路口的时候就要决定是「动力」骑行还是「舒适」骑行,可以在等红绿灯的时候看下时间。冬天既有挡风被又有手套的阻碍,用手机看时间实在费劲,我会首选 Siri 询问时间:「Siri,几点了?」,这让我免受缺勤和电动车快骑的风险,毕竟冬天实在不想早起。
刷地铁的使用场景我必须得多说两句。近期去一些场所出差工作,由于无法使用苹果手机,只能通过临时换一台安卓手机的方式勉强保持沟通。受限于时间和老设备的孱弱电能,旧手机登录刷地铁应用太麻烦,Apple Watch 简直就是我的地铁卡救星。值得一提的是,我的 13 Pro NFC 刷地铁偶尔还会掉链子,Apple Watch NFC 感应的成功率则一直是 100%,稳定靠谱以至于我有手表后再也没打开支付宝刷地铁。
说到近半年 Apple Watch 最火的功能,非 HRV(心率变异分析)检测莫属,在 StressWatch、Grow、OtterLife 等一众热门甚至不热门的应用中都能寻到踪迹。我使用 StressWatch 的检测功能时,确实能在不同的时间段感受到几乎同步到检测结果,比如即将面对周一的周日晚上,睡前压力会陡增,但是过完一周快到周五的晚上时又会轻松下来。这些接近我们情绪的反馈提醒,一方面通过可爱的文案和 UI 带来情绪价值,另一方面我们在主动的意识到当下的状态后,进行一次深呼吸就能改善状态。
,这也是大家提到最多的场景。关于睡眠监测,我自己是保持监测但偶尔看的类型,因为我已经养成了比较好的睡眠习惯当然运动习惯还是比较差,所以我会配合 Gental Streak 要求自己做适量的运动。运动这方面现在有超多的博主在做科普的工作,App 工具能把理念和应用结合得很好的却凤毛麟角,Gental Streak 绝对算头部的一款。通过 Apple Watch 做的运动 Gental Streak 都会同步后做可视化的展示,每个月还会自动生成直观且清晰的月度总结。值得一提的是,借助 Apple Watch 上的同名应用可以获得更多健身类型和更加直观的心率数据表盘界面。
除了对这款系统的情怀让我动心之外,经过仔细的调研对比之后,我发现 webOS 确实是满足我前面的那些需求,首先就是开机没广告,系统纯净的很,大部分我想看的国内视频平台都有对应的 webos 客户端,也支持通过同轴口看 DTMB 电视。其次就是有三个 HDMI 输入,虽然没有 3.5MM 的输出但是有蓝牙,甚至支持 aptX,所以声擎书架箱可以继续用。最后唯一难点可能就是安装 App 这件事,相比大部分品牌使用的 Android,使用 webOS 就只有 LG,自然为此开发的应用就很少,好在我需要用到的应用(比如看 NAS 里面的视频用的 Plex)还可以通过换区解决。
那到时候就是好一阵子的适应,毕竟上一次体验 webOS 电视已经是久远的 2013 年(那时候是在家电卖场体验,还写了一篇体验的帖子发到当时的煮机论坛),虽然遥控器依旧是那种「魔术遥控器」,不过整体系统操作上已经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早期 webOS 还延续了之前 HP 时代的 应用 Dock 栏,而在现在 webOS 系统已经和很多的 Android 电视系统类似,应用的 Dock 似乎消失了,应用在首页呈现就像是卡片一样,然后点击遥控器的返回后直接可以退出,而不是像之前可以最小化到 Dock 栏中。
至于内容支持上,首先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这些国内的主流流媒体都有对应的客户端,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在 App 应用商城下载。这些客户端在 webos 上的使用感受其实和 Android 电视版也没有太大的区别。至于观看我之前存在 NAS 中的剧集和电影,实际上最终我并没有选择换区下载 Plex 客户端,而是通过在 NAS 上安装 jellyfin 服务,在电视上通过开发者模式安装 jellyfin 客户端实现。
从投影仪换成电视之后,最大的感受真的是清晰和漂亮。它们也分别对应了一块屏幕的核心参数:分辨率和色彩,而投影仪在这两个维度里都并不占优。一个售价上万元的投影仪,它的分辨率和色域色准很可能并不比 3000 多块的电视好到哪去,且对观看环境也有很高的要求。此外, Mini LED 本身亮度也非常足,部分白光甚至可以高达 2000nit,仿佛是真的能感受到是在直视太阳,亮的晃眼。当然,亮度高最大的好处是在白天看也丝毫没有问题,再也不需要拉上窗帘了。
电视后面有三个 HDMI 接口,都支持 4K 144Hz 输入,并且配备了 eARC 接口。不过我平时也不玩主机游戏,因此视频输入接口对我来说绰绰有余。对我来说,最棒的用法是把 Apple TV 接到支持 eARC 的 HDMI 2 接口上,并配对一对 HomePod 来充当电视音响。这样,就算没有进入 Apple TV,HomePod 也能播放来自电视的声音,例如,我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在电视自带的 Android 系统装上网易云、QQ 音乐和国内的一些流媒体,同时通过 HomePod 播放声音,弥补 Apple TV 的不足。
更难得的是,围绕着这台电视,还诞生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回忆。在我被情感虐待的那段时间里,我在电视前追完了《超感猎杀》《官金斯伯格》和《漫长的季节》以疗愈自己;在送别朋友的前夜,我们一起围坐在电视前用 Apple Music 唱歌一起大展歌喉,祝愿朋友未来前程似锦;在冬夜的时刻在屏幕里点亮一把壁炉火,放着舒缓的音乐,开着暖气围坐在地上畅聊心事——很多事情看起来不是非电视不可,但往往很多时候,没有它,我们就想不起要做这些事情,没有了这种「必然性」。
日常工作生活中对于电脑的需求基本是轻到中度的,一方面需要比较良好的性能来应付 Office 三件套(再加上 Outlook),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有足够大的屏幕、兼顾便携性,但又不想太贵。此前对 iPad Pro 的幻想随着近年来 iPadOS 不断的挤牙膏破灭后,还是觉得只有 Mac 能搞定我想要的这些需求。而 15 英寸的轻薄本,放眼整个笔记本电脑市场也是不多见的,15 英寸的 MacBook Air 继承了 13 英寸 Air 的几乎一切优点的同时,把屏幕放大到了 15 英寸;这似乎也是 Apple 第一次尝试较大屏幕尺寸的 Air 机型(隔壁 iPad Air 也推出了较大屏幕尺寸的 13 英寸版本,看得出这并非是 Apple 一时兴起而已)。
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文字处理、表格编辑,偶尔涉及到编辑设计等,需要比较大量地使用 Outlook。从工作的角度,MacBook Air 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我对于性能的需求。工作中我一般是外接 1 块屏幕,从这块屏幕使用我的 MacBook Air。MacBook 通过 USB-C 也可以比较方便地外接到显示器,不过 M2 MacBook Air 只能驱动内置 + 外接 1 台显示器一共两个显示器,考虑外接显示器使用的小伙伴可以看看 M3,或者等等近期可能就要推出的 M4 版本的 MacBook Air。
由于 MacBook Air 的无风扇设计,其持续性能自然不如 MacBook Pro,但一般只有在处理视频渲染的时候才能感受出来。对我的工作需求来说,现阶段更需要的还是更大的内存 —— 尤其是随着越来越多的 app 都在使用 Electron 架构基于浏览器来搭建,内存会成为更加稀缺的资源。24GB 的 MacBook Air 内存已经完全满足我的工作需要了,内存压力日常在 20%-40% 左右;如果开了很多 Excel 表格,或者 Outlook 窗口,那么压力可能会飘黄。
首先,很多黑胶唱片机是不具自带扬声器的,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自己先有有线或者蓝牙音响,如果没有,那就又要花掉很多时间去研究什么音响适合自己,而赛塔林的这款 PARON 就是一个集成的一体机,自带音响,省去了很多决策成本。其次,颜值过关。这款唱片机的设计也颇有木质系的感觉,可选的基本都是木质配色,对于很多极简风格的家庭来说,不管放在哪里都能很好的融入。最后,这款唱片机的唱针也是标准配置,购买配件也很轻松。对于新手来说,我们还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来选择专业的唱片机和音响,不如这个一体设备帮我们一键搞定。毕竟对初学者来说,先入了门再说,入门以后再慢慢进阶。
和唱片机搭配出现的,是后来作为生日礼物收到的赛塔林 R300 复古 CD 机。市面上 CD 机可以说都是大差不差,毕竟都要靠自己的音响,所以选 CD 的第一要义就是颜值。考虑再三,为了能和我的木色唱片机完美的搭配,同品牌的白色 R300 是最好的选择。白色的机身简洁大方,搭配上黑色的内饰,从视觉上也有让人回到 21 世纪初的感觉。我记得早在 2019 年,就在无印良品看到过售价 999 的壁挂 CD 机,而这款凑凑单 500 左右就能拿下,可以算得上是一款有性价比的产品了。
但是有了这个支架,一方面 iPad Pro 成为了我的桌面主机的拓展,可以设置副屏,也可以就保持使用 iPad Pro,但是去操作一些诸如「音乐app」这样的相对独立的软件(就不用在 mac 上面再另外开一个播放音乐的 app)。而且,这样也可以利用「桌面」和「平板」不同的特性,去分别应对不同的场景。我甚至可以用一个相对舒服的姿势,坐在电脑前,打开 iPad Pro 上面的读书软件,开始沉浸的阅读。